夜风吹过长安的街道,两旁的灯笼在风中摇曳。
马跑得飞快,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我将檄文紧紧抱在怀里。
紫宸殿内,烛火通明。
武则天和狄仁杰正围着地图讨论,见我进来,立刻停下谈话。
我双手奉上檄文,躬身道:“臣李白,幸不辱命,《讨藩镇檄文》,请陛下御览。”
武则天展开檄文,狄仁杰站在一旁一同观看。
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噼啪声,武则天的脸色随着阅读渐渐沉了下来,手指捏着檄文的边缘,指节发白。
当读到“老者僵死于垣上”时,她猛地一拍案:“安路山!朕必诛你九族!”
狄仁杰看完檄文,眼中满是赞许:“陛下,此檄文字字泣血,句句属实,既有雷霆之威,又有仁厚之意。”
“传抄至各州县,定能瓦解藩镇民心,为我军争取先机。”武则天点了点头,将檄文放在案上,语气掷地有声:“传朕旨意!”
“命翰林院即刻组织人手,将此檄文抄录百份,连夜送往各州县、各军营!”
武则天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外的夜空,“命快马传至幽州边境,用箭射进城内,让幽州百姓都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
“遵旨!”内侍们齐声应和。
我站在一旁,心中的巨石终于落了地。
从紫宸殿出来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光洒在皇城的琉璃瓦上,金光万丈。
“李大哥,你看!”赵小乙指着远处的翰林院方向,只见那里灯火通明,人影晃动,显然已经开始传抄檄文。
“很快,全天下都会知道安路山的罪行!”他的声音带着激动,眼睛里闪着光。
我点点头,望着那片灯火,忽然想起了那些流民。
此刻,他们或许正在衙署的客房里安睡,梦见幽州的城墙不再滴血,梦见能吃上饱饭。
而这檄文,就是让他们的梦想成真的开始。
回到衙署,我走进书房,将那封田承嗣的密信和王二的证词放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这些文书上。
不多时,翰林院派人送来抄好的檄文样本。
我拿起一份,墨香扑鼻,“讨藩镇檄文”五个大字苍劲有力。
夜晚,我站在书房门口,望着天边的明月。
檄文还在不断传抄,从长安传到洛阳,从洛阳传到边境,从边境传到藩镇控制的州县。
每一份檄文,都是一颗种子,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终会长成推翻暴政的参天大树。
转身回到书桌前,我拿起笔,在田承嗣的密信旁边写下:“檄文已传,民心凝聚,逆贼必亡。”
月光洒在字迹上,与窗外的灯火交相辉映,仿佛照亮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