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渊捋须道:“你贾家乃武勋传家,两位先荣国公当年麾下,岂能没有誓死效忠的亲兵部曲?虽时隔多年,贾家久不掌兵,与这些老部下情谊渐淡,但每年仍会拨出银钱,供养那些仍在世的老人及其家眷。这些老亲兵的后代子孙,多承祖训,习得武艺,对贾家这份香火情与供养之恩,心底是存着几分感激与忠心的。你身为贾家正牌子孙,若能主动施恩,加以笼络,何愁无人可用?这些人用起来,可比你在外寻来的那些不知根底的人要可靠得多。无论是看家护院,还是外出办事,都能顺手不少。”
一席话,如同拨云见日,瞬间点醒了贾琮!他猛地一拍额头:“学生愚钝!竟从未想到此处!多谢老师指点迷津!”这条路上,确实大有可为!
晚间,赵府膳厅依旧充满了温馨的家庭氛围。桌上菜肴虽没有贾府那般极尽奢华,却样样精致可口。
赵家长辈都很宽和,也没有食不言的严格规矩,所以饭桌上反而充满了欢声笑语。
赵良弼迫不及待地将下午贾琮那两首诗词的事情说了出来,引得赵老夫人和赵正诚夫妇好奇不已,非要贾琮再念一遍。贾琮无奈,只得当场吟诵。当《将进酒》的豪迈与《醉花阴》的婉约流淌而出时,满桌皆静,唯有赞叹。
贾琮又趁机让屋里伺候的丫鬟将从酒楼带来的两坛“万古愁”和“黄花瘦”奉上。众人品尝之后,更是赞不绝口。赵老夫人尤其喜爱“黄花瘦”的清甜醇厚,连饮了两小杯。赵正诚则是“万古愁”的忠实拥趸,直呼这才是男人该喝的酒!
席间,赵老夫人还不住念叨惜春,埋怨贾琮下次来定要将那乖巧的小丫头带来给她瞧瞧。贾琮自然满口答应。
这顿晚膳,吃得其乐融融。在赵府用膳,贾琮每每都能深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饭后,众人又移至花厅喝茶闲聊片刻,贾琮见天色已晚,方才起身告辞。赵文渊又叮嘱了几句学业之事,方才让他离开。
回到贾府自己的小院,贾琮仍在回味老师关于亲兵后裔的指点,思忖着该如何着手进行。
锦云和晴雯已经望眼欲穿了,之前贾琮上灵妙寺祈福,因着寺中规矩,并未带她们二人,今日一早回来,就在院子里和诸姐妹一起说了说话,她们二人作为丫鬟虽然很想贾琮,但也没法凑上去,这会贾琮终于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