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关隘,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备战中悄然流逝,转眼已换防一旬。
这十天里,关外除了偶尔可见的零星胡骑游哨远远窥探,并无大队敌军踪影。然而,贾琮并未有丝毫松懈。他深知,边关的平静往往预示着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每日天不亮,关内便会响起嘹亮的号角,全体将士雷打不动地进行着贾琮制定的严苛训练。体能、队列、军阵、器械操练……循环往复,枯燥却极为有效。士兵们最初叫苦不迭,但在亲眼目睹那些跟着千户大人训练时间更长的亲兵们所展现出的强悍实力,以及贾琮本人始终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坚持下,抱怨声渐渐被咬牙坚持的闷哼所取代。身体在疲惫中变得强壮,技艺在重复中趋于娴熟,更重要的是,一种名为“集体荣誉感”和“对主将信服”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凝聚。这支原本暮气沉沉的队伍,正在悄然蜕变为一支令行禁止、隐现锋芒的新军。
除了操练,贾琮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关隘防御工事的加固上。他并未满足于简单地修补原有城墙,而是结合后世的一些防御理念,提出了更歹毒、也更有效的布置。
他命令士兵们在关墙外百步之内,挖掘了数道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壕沟,沟底插满削尖的竹签、木刺。在壕沟之间的空地上,布设了简易的陷马坑、绊马索。又利用山势,在关墙两侧的陡坡上堆积了大量滚木礌石,并设置了触发机关。他甚至让工匠赶制了一批简陋但威力不小的“夜叉擂”和“铁鸱脚”,密布于敌军可能的进攻路线上。
整个野狐岭关隘,在贾琮手中,被经营得如同一个张开利刺的刺猬,静静地等待着敢于来犯之敌。虽然真正的实战检验尚未到来,但能感觉得到关内将士的战斗意志和凝聚力,相比十日之前,已然有了天壤之别。
与此同时,距离野狐岭数百里外的北胡大军帅帐之中,一场决定野狐岭乃至宣府镇命运的秘密军议正在进行。
北胡此次南侵的主帅,乃是部落中位高权重的太师马哈出。他年约五旬,身材魁梧,面容粗犷,一双鹰眼闪烁着精明与狠戾的光芒。此刻,他正听着一名斥候百夫长的汇报。
“禀太师!我等前日在野狐岭东南方向的山区巡查,擒获了几名入山砍柴的樵夫。严加审讯之下,得知一条隐秘小路,可绕过宣府正面防线,穿插至其后方!”斥候百夫长语气兴奋。
“哦?”马哈出眼中精光一闪,“详细道来!”
“此路颇为崎岖难行,携带辎重通过不易,但若是轻装精锐,日夜兼程,三四日便可抵达宣府侧后方的蔚县一带!若能突然出现,必能打宣府守军一个措手不及,甚至截断其粮道!”
帐内众将闻言,皆露出喜色。若能奇袭成功,宣府防线将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