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赌一块!步行者至少赢两场!”
各种夸张的网名和火星文表情充斥着屏幕,洋溢着那个年代网络特有的质朴与狂热。
线下,热潮同样汹涌。
北京王府井的耐克旗舰店,店员惊讶地发现,原本销量一般的步行者队周边T恤和帽子,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很多人指名要印有“LI”和“77”的号码。店长紧急打电话向总部调货。
上海徐家汇的篮球公园,野球场上穿着李特同款77号球衣的年轻人明显增多,他们模仿着他的后撤步跳投和背后运球,尽管动作稚嫩,但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代入感。
广州一家体育报纸更是用整个头版刊登了李特在东决赛后与米勒拥抱的大幅照片,标题只有两个字:“华魂!”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也卖到脱销。
校园里,男生们课间讨论的不再只是火箭和姚明,而是增加了大量关于步行者战术、李特技术特点的分析。老师们发现,一些平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男生,居然能对着画满战术跑位的草稿纸讲得头头是道。
央视的《篮球公园》节目制作了李特的专题片,详细回顾了他从印第安纳大学成名,到选秀进入步行者,再到本赛季尤其是季后赛的爆发。张合理指导在节目中激动地说:“李特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一种黄种人后卫,凭借智慧和全面技术,在NBA最高舞台上担任核心球员的可能!这不仅仅是得分,是防守,是组织,是关键时刻的大心脏!这对中国篮球的启示是巨大的!”
当然,在一片沸腾之中,也夹杂着一些冷静(或者说悲观)的声音。一些专业的体育评论员在报纸专栏中指出,步行者内线缺兵少将,面对拥有历史级统治力奥尼尔的湖人,胜算渺茫。美国各大媒体的预测几乎一边倒地看好湖人轻松夺冠。
但这些“冷水”,并没有浇灭大多数中国球迷的热情。
用某个论坛高赞回复的话说:“就算被横扫,能站在总决赛的地板上和OK组合过招,李特就已经赢了!他证明了我们中国球员,也能在NBA打得风生水起,也能在季后赛carry球队!这就够了!剩下的,干就完了!”
这种“虽败犹荣”的悲壮感,混合着民族自豪带来的极度兴奋,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强大的凝聚力。一时间,无数原本并非篮球迷的中国人,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即将到来的NBA总决赛,投向那个身披步行者77号球衣、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小子。
李特,这个名字,在2004年的初夏,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中国体育的上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篮球的狂欢,更是一种关于身份认同和无限可能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