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吕布、公孙瓒掀起的“零元购”狂潮,如同三股失控的毁灭飓风,在冀州大地上疯狂肆虐。
曾经象征着秩序、财富与文化传承的世家坞堡,如今成了军阀与乱兵眼中最肥美的猎物。
高墙深垒挡不住贪婪的兵锋,百年积累在刀剑与烈火中化为乌有。
哭嚎、惨叫、求饶、狞笑、兵刃撞击、房屋倒塌……
这些声音交织成冀北大地最绝望的交响曲。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中,有一群人格外凄惨,
也格外讽刺——他们正是当初为了逃避魏王刘复在青、徐、兖、豫四州推行的“土地国有”、“清查隐户”、“抑制豪强”等一系列新政,
而举家或分支迁往冀州,依附于“宽仁爱士”的袁本初的世家子弟们。
颍川钟氏、陈留卫氏、汝南袁氏旁支、沛国夏侯氏分支、琅琊诸葛氏远亲、泰山羊氏子弟……
当初选择北上冀州的四州世家分支或核心成员,数量极其庞大。
他们带着对刘复“苛政”的恐惧和对袁绍“庇护”的期望,携带着部分浮财、典籍和家眷,
在前几年纷纷涌入相对“安稳”的冀州,散居于邺城、巨鹿、渤海、清河等地,继续着他们钟鸣鼎食、诗书传家的生活。
袁绍的败落,让他们失去了靠山,但冀州广阔,他们凭借积累的财富和人脉,
尚能在乱世夹缝中求存,甚至暗自庆幸当初逃离了刘复的“魔爪”。
然而,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更大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吕布的并州狼骑冲进了他们在魏郡的宅院,以“通敌”、“隐匿军资”等莫须有的罪名,
将数代积累的金银细软、珍玩古籍洗劫一空,稍有反抗便刀斧加身。
昔日宴饮唱和、清谈玄理的厅堂,成了兵痞们酗酒斗殴、凌辱女眷的魔窟。
公孙瓒的“讨逆军需司”官吏拿着冰冷的账簿,带着如狼似虎的白马义从,敲开了他们在渤海、河间、安平的坞堡大门。
“助军捐”的数额高得令人窒息,不交?
立刻就是“勾结袁逆”、“图谋不轨”的罪名,家产抄没,主事下狱,甚至阖族遭殃。
百年清誉,在冰冷的刀锋和盖着官印的勒索文书面前,一文不值。
当初汝南袁氏被刘复打包送给袁术,但一开始就有不少汝南袁氏子弟追随袁绍,还有袁氏的偏远旁支为了搏一场富贵,跑到了袁绍这里。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在渤海郡的,本来还过的不错,自从公孙瓒占领渤海后,他们的好日子算是到头儿了,不过也能活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