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陷落,孙策战死,周瑜呕血殉主的消息,如同被凛冽的江风卷携,迅速传遍了江东的每一个角落。
这消息本身就如同一把无形的重锤,彻底砸碎了残存抵抗者心中最后的支柱。
曾在孙策麾下骁勇善战、如今镇守吴郡的朱治,面对城下黑压压的魏军以及李勇派来的劝降使者,独自在府衙中静坐了一夜。
案上,是孙策昔日赠他的佩刀。
拂晓时分,他睁开布满血丝的双眼,长叹一声,那声叹息中包含了太多的无奈、悲怆与释然。
他亲自下令打开城门,率领吴郡文武,向魏军献上了户籍图册和兵符印信。
整个过程沉默而压抑,没有欢呼,也没有骚乱,只有一种时代车轮碾过后的尘埃落定。
同样,在会稽,负责留守的孙静在得知建业惨状和孙策死讯后,深知再抵抗下去除了徒增伤亡、祸及百姓外,让自己三族尽灭之外,已毫无意义。
他召集族人,沉痛道:
“伯符已去,江东气数已尽。
刘复虽为敌手,然观其治政,非暴虐之主。为保全城生灵,为我孙氏留一脉血食,降了吧……”
说罢,老泪纵横。
会稽城头,也换上了魏军的玄色旗帜。
负隅顽抗者并非没有。
零星的孙氏死忠或地方豪强试图凭借山险水泽继续挣扎,但在魏军强大的兵锋和随后跟进的玄耳阁精准清剿下,这些小小的火苗迅速被扑灭,甚至未能掀起多大的波澜。
真正的重头戏在于长江。
李勇统领的庞大魏国水军,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接收工作。
艨艟战舰组成编队,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巡航在曾经属于江东的漫长水道上。
所到之处,景象令人感慨。
许多江东水军据点早已人去寨空,旗帜歪斜,只留下些许来不及带走的杂物。
也有一些水寨,寨门大开,留守的军校士卒垂首肃立,沉默地等待着新主人的接收。
他们眼神复杂,有失败者的屈辱,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一丝战争结束后的解脱。
在毗陵水寨,一名江东老校尉在交出印信时,忍不住抬头问前来接收的魏将:
“将军……我等……日后当真还能在这江上行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