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胡风东渐,文化西行

时光飞逝。

大宋十一年,夏,于阗国都。

位于城西一隅,昔日清虚子等人设摊施药、宣讲《道德经》的空地上,如今已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夯土声、锯木声、匠人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取代了往日的诵经与问答。

一座中原形制的建筑已初具雏形——高台基、木构架、青瓦覆顶,虽不及中原名观宏伟,但在遍布土坯拱顶建筑和佛寺金顶的于阗城中,显得格外独特而醒目。

这正是天师道在西域建立的第一座正式道观,清虚子为其取名“昆仑北观”,既点明地理位置,又暗合道教昆仑神山之传说,寓意道法于此扎根,北望昆仑。

施工期间,吸引了大量于阗民众围观。

他们对这种迥异于本地风格的建筑充满好奇,指指点点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这些中原人道士,要在这里盖房子?看起来和我们的寺庙很不一样啊。”

“听说里面不供奉佛像,要供奉他们自己的神仙,叫什么‘太上老君’?”

“清虚子道长是好人,瘟疫的时候救过很多人,还治好了小王子的病。

他们盖观,应该是好事吧?”

得益于之前在瘟疫救治中积累的声望,以及刘璋及时捐赠药材的义举,于阗民间对天师道颇有好感。

甚至有一些曾受其恩惠的百姓,主动前来帮忙搬运砖石、递送茶水,虽不懂其中深意,却也是一份淳朴的回报。

清虚子每日亲临工地,指导匠人施工。他不仅要确保道观符合中原规制,也适当融入了一些本地建筑元素,

比如加厚了墙体以抵御风沙,采用了部分本地烧制的琉璃瓦装饰檐角,以示入乡随俗,与本地文化相融。

与此同时,在于阗王室内部,对于此事的态度则更为微妙。

国王尉迟胜一方面感念清虚子救治王子之功,另一方面也需平衡国内根深蒂固的佛教势力。

几位崇佛的大臣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允许异教建立固定场所,恐动摇国本。

但尉迟胜权衡再三,考虑到大宋西域都护府的存在以及天师道展现出的医术和“无害”姿态,最终采取了默许甚至有限支持的态度,只是叮嘱清虚子,传教须以平和为本,不可引发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