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见有袁绍、袁术支持,底气更足了。
他想起自己当年在益州的老部下张任、黄权,如今都在开封闲居,便派人去请两人出山,帮忙在报纸上发声。
张任、黄权本就对刘备“排挤”刘璋的事不满,又念及当年刘璋的知遇之恩,便答应了。
张任在《益州旧闻报》上发表长文,回忆当年在益州时的往事,
称“刘季玉(刘璋)仁厚,当年益州大旱,季玉曾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何来‘不管饿殍’之说?”
他还反驳刘备对刘焉的指责,
称“刘焉公造车驾,不过是为了彰显身份,绝非‘僭越’,刘备此举,是故意抹黑刘家”。
黄权则更侧重于分析商队分歧,在文章里写道:
“当年联合商队在贵霜,刘备欲投入巨资介入安息转口贸易,风险极高,
季玉与张朱反对,实为稳妥之举,非‘保守无能’。
刘备后来独吞商队,才是真的‘贪得无厌’。”
一时间,开封的报纸上满是各方势力的论战文章。
支持刘备的,骂刘璋无能、张朱奸猾;
支持刘璋、张朱的,骂刘备忘恩负义、野心勃勃;
中立的,则在一旁分析利弊,看热闹不嫌事大。
整个开封城,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战场”,人人都能说上两句,人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而在皇宫的御书房里,刘复正拿着一份最新的《青州日报》,看得津津有味。
案头还堆着《开封晚报》《冀州月报》《益州旧闻报》,每一份都有他用朱笔圈出的重点。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暖融融的。
身边的宦官李德全小心翼翼地凑过来,低声问道:
“陛下,这刘备、刘璋、张朱三人的骂战,
如今连袁、公孙两家都卷进来了,民间议论纷纷,要不要派人管管?
免得闹得太不像话。”
刘复放下报纸,端起桌上的温茶喝了一口,笑着摇了摇头:
“不用管。他们愿意闹,就让他们闹去。”
他指了指案头的报纸,语气里带着几分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