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融合的利刃——家园守卫军

永恒奔跑者 三浜 2499 字 3天前

“我们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超越极限的训练,每一次在模拟战场上的拼杀,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绝不让雷狱星的悲剧在此重演!绝不让任何敌人,无论是联邦的舰队还是贪婪的海盗,有机会践踏我们脚下这片用牺牲和希望换来的土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直白而炽热的话语,如同点燃干柴的火星,让队列中每一双眼睛都瞬间亮了起来,一种混合着责任感、归属感以及被信任的激动情绪,开始在原本陌生的队伍中无声地蔓延。

动员结束,残酷而高效的训练科目立即展开。澹台凤舞深知,语言的激励只能维持一时,真正的融合必须在血与汗的磨砺中完成。她特意设计了大量促进融合的环节,打破出身界限,将不同背景的人强制混编成十人左右的小队。

起初的磨合期充满了可见的摩擦与无形的壁垒。

原军团士兵习惯了令行禁止和标准战术动作,对流浪者们散漫随性的作风和天马行空的“野路子”颇多微词,私下里称他们为“乌合之众”。而流浪者们则觉得军团士兵刻板僵化,缺乏应变能力,戏称他们是“铁皮罐头”。

守护者们凭借对环境的熟悉,在丛林侦察和潜伏中表现优异,但对现代武器的操作和团队火力配合显得生疏,有时会因为过度依赖直觉而忽略了战术纪律。

前联邦驱逐者们则处境微妙,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备受需要,但那份源自联邦体系的烙印,让他们在队伍中显得有些孤立,无论是军团士兵还是流浪者,都对他们抱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审视和距离感。

然而,在澹台凤舞近乎严苛的督导下,在一次次的模拟对抗、极限野外生存、复杂地形战术配合以及突发状况处置训练中,这些迥异的风格开始被迫碰撞、交流、乃至融合。

在一次模拟夺取能量节点的攻防战中,一支由军团士兵、流浪者和一名前联邦技术兵混编的小队遭遇了由石爪率领的、全是守护者猎手的“敌方”小队伏击。军团士兵试图依靠标准战术队形强行推进,却被守护者们利用地形和伪装打得寸步难行,损失惨重。关键时刻,队中一名老练的流浪者观察到了守护者们移动时留下的细微痕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迂回侧袭计划。起初军团士官拒绝,认为风险太高,但在僵持和持续“伤亡”下,最终勉强同意。那名前联邦技术兵则利用其对能量探测器的了解,临时改装了小队携带的简易探测器,成功干扰了守护者布置的、利用荧光苔藓作为触发器的简易警报系统。最终,小队依靠流浪者的诡诈路线、技术兵的临时技术和军团士兵最后的正面强攻,奇迹般地“摧毁”了节点。虽然过程狼狈,但成功后,小队成员看向彼此的眼神,第一次少了隔阂,多了几分认同和惊叹。

类似的场景在训练中不断上演。守护者敏锐的环境洞察力多次让小队避免了“团灭”;流浪者们千奇百怪的“土法”有时能解决装备故障或制造意想不到的陷阱;前联邦成员的专业知识则在装备维护、战术分析和地图绘制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军团士兵的纪律性和坚韧,则往往是队伍在逆境中维持阵型、坚持到最后的保障。

陈远也在繁忙的“绿洲屏障”节点勘测工作之余,多次抽空来到砺刃谷。他不仅从宏观层面指导队员们如何更好地感知和利用“绿洲”的特殊环境——例如辨别具有能量亲和性的植物作为临时掩体,或是寻找生命能量汇聚点以加速体力恢复——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身与星球深度链接的能力,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细微地调节着训练场的局部能量场。

他并非强行改变队员们的思想,而是潜移默化地安抚着因出身、理念不同而产生的精神层面的躁动、隔阂与潜在敌意,如同和煦的春风,促进着精神的交融与信任的建立。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基于对脚下这片土地共同的热爱与归属感、超越出身背景的**新凝聚力**,正在这支色彩斑斓的军队中,如同藤蔓般顽强地滋生、蔓延、缠绕,变得越来越坚实。

一天傍晚,持续了整整八个标准时的高强度协同作战训练终于结束。队员们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体,三三两两结伴返回营区,讨论着今天的得失,彼此间的称呼已经带上了绰号甚至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