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张晓红

牛家铺子镇。

60年代末,还是是牛家铺子村。

那年秋天。

风吹麦浪卷。

入眼是大片大片的金黄。

村里有两个生产队,还有一所刚成立的村集体学校。

五个知青从城里来,张晓红是其中之一。

知青小队的队长叫李伟,是外县县长的儿子,也是张晓红的高中同学,更是她持之以恒的追求者。

村支书看知青里有两个女娃娃,便提议办了学校,让她们教书,少受些田里的苦。

刘国庆就是在那年秋天走进了学校,也走进了张晓红的课堂。

他满身的肌肉紧实匀称,双手布满厚厚的老茧。

这是常年累月劳动下的结果。

还带着稚嫩的脸上,有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英气。

刘国庆聪明的很,张晓红讲什么他都听的懂,甚至能举一反三。

张晓红渐渐注意到这个沉默寡言却眼神明亮的学生。

开始给他开小灶,

把自己压箱底的书借给他——《新华字典》《毛主席语录》,还有一本被翻得卷了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日子久了,刘国庆不再叫她“老师”,而是“晓红姐”。

他总跟在她身后,走过田埂,穿过麦地。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少年的目光追随着女老师的背影,灼热而隐忍。

这一切,都被李伟看在眼里。

他站在知青点门口,看着远处田埂上并肩走着的两个身影,指甲掐进了掌心。

两年后。

刘国庆考上了高中。

全村敲锣打鼓地送他出村。

张晓红站在人群最前面,用力挥舞着手臂!

笑容比秋阳还灿烂。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只是没有了刘国庆,教室里空了一个座位,田埂上少了一个身影。

李伟以为机会来了,却发现张晓红依然对他冷淡如初。

他送来的点心被她分给了学生,他写的情书被她用来生炉子。

农村的生活磨光了知青们最初的热情,日复一日的劳作让每个人都沉默了许多。

只有张晓红依然每天认真教书,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又过了两年。

村里突然热闹起来——第六个知青来了。

是刘国庆。高中毕业,他选择回到这片土地。

欢迎会上,村民们围着他问东问西。

他长高了不少,肩膀宽了,声音沉了,只有看张晓红时的眼神还和从前一样。

李伟坐在角落,

看着张晓红为刘国庆夹菜、倒酒……

看着她脸上那种从未对他展露过的笑容,只觉得胸口发闷。

那晚刘国庆喝多了,

张晓红扶他回知青宿舍,用湿毛巾轻轻擦拭他发烫的额头。

李伟推门进来,满身酒气。

他说有重要的事要通知,让张晓红跟他出去。

月光很凉,田野很静。

走到村外的麦垛旁,李伟终于停下脚步。

李伟的醉意愈浓,

他红着脸拉住了张晓红的手,对着眼前心上之人倾诉衷肠。

而后是一个清脆响亮的巴掌。

李伟愣在原地,随即眼底涌起怒火。

他指着张晓红的鼻子,声音压抑而尖锐:

“你以为你是谁?不过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