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家已经没了。

他可以选择留在华夏,这里有许多理解他的同志和朋友。

但内心深处,还有一种责任驱使他必须回去。

他要回到那片滋生了他悲剧的土地。

他要亲口告诉那里的人们,这场战争是何等的荒谬与罪恶。

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华夏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群质朴善良的百姓,是如何对待他这个“敌人”的。

历经波折。

山上石桥回到了满目疮痍的岛国。

归国后,面对的是家族的败落和周遭的冷眼。

只好勉强在废墟中重建生活。

后来,他娶了一个在战争中同样失去一切的善良女人,组建了新的家庭。

他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彻也”,寓意“透彻”与“诚然”,希望他能明辨是非,活得真诚。

山上石桥的一生。

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撕扯中度过。

一边是华夏村庄里温暖的篝火、村民们憨厚的笑容。

另一边是军营里的欺凌、慰安所里的绝望、妻子冰冷的尸体。

他将这些记忆。

化作了对后代最深沉的教育。

第一,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国家曾对华夏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是加害者的后代。

第二,永远要记得,在我最绝望时,是华夏人民给了我活下去的温暖和勇气。他们本可以杀了我,却没有。

真正的强大,不是武力征服,而是拥有承认错误、反思罪行的勇气。

这些言论。

对于在战后试图遗忘历史的岛国来说,

毫无意外十分的刺耳。

“叛徒”、“卖国贼”的标签,牢牢贴在了山上家的大门上。

山上也继承了父亲的耿直与对历史的清醒认知。

背负着父亲的“原罪”艰难求生。

然而。

历史带来的歧视如影随形。

无论他多么努力,晋升总是与他无缘。

同事们的排挤、上司的刻意刁难,从未停止。

他们嘲笑他父亲的历史。

将他对战争的反思视为“不合时宜的软弱”。

山上也忍了一次,两次,无数次……

他想起父亲的教诲。

要忍耐,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他成了家,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雪乃,小女儿由纪(即后来的伽菜子)。

他希望能给她们一个平静的,不受歧视的童年。

但现实是残酷的。

因为他的父亲。

大女儿雪乃在学校同样遭受霸凌,性格变得怯懦内向。

小女儿由纪,虽然年纪尚小。

却也早早感受到了周围投来的冰冷目光和窃窃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