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村委会办公室的灯亮着。陈默把一张刚打印出来的表格夹进文件夹,封面上写着“民宿预售客户信息登记表”。他打开电脑,邮箱里躺着李秀梅发来的视频文件,标题是《青山村.第一民宿》。他点了播放,画面从晒谷场缓缓推进,穿过竹篱小门,落在样板间的木门上。镜头扫过长廊浮雕、榫卯墙角、庭院里的老石槽,最后停在屋檐下挂着的一串风铃上——那是村民用废弃筒管和陶片做的。
他右键下载,转身看向桌上摆着的U盘。林晓棠昨天留下的,标签上写着“素材备份+解说词草稿”。
他插进去,调出文档,一行行读下去。写道“每一块砖都带着说话声”,他停了一下,嘴角微动,没笑出来,但眼神松了些。
六点半,林晓棠推门进来,肩上挎着相机包,手里拎着两个塑料袋。“早饭。”她把袋子放在桌上,拿出油条和豆浆,“赵铁柱说施工队今天要赶东侧围墙,让我问你是不是先把照片挂出去。”
陈默点头,起身打开投影仪。“等李秀梅剪完片子还得半天,咱们先用实拍图撑着。你拍的那些细节,能不能现在就传?”
“已经传了。”她拉开椅子坐下,打开笔记本,“我挑了九张,配了简短说明。比如竹艺长廊那张,写了‘刻的是张婶年轻时翻墙嫁人的故事’。还有庭院那张,加了一句‘种的是村里老人捐的老菜种’。”
陈默看着手机屏幕上的社交平台页面,刷新一次,浏览器跳到一千两百。“有人转发吗?”
“不多。”她手指敲着键盘,“几个县里的人点了赞。评论里的人说‘挺有意思’,但也有人说‘这种地方能住人?’”
她没说话,把宣传页截图发进了村民大群,附言:“第一批体验名额开放预约,限五十人,先到先得。”
群里静了几分钟。
老李头回了个问号:“网上订房?靠谱不?”
王德发拄着拐杖走进来,听见动静,把算盘往桌上一放:“想当年公社搞招待所,三个月就黄了。城里人来一趟,拍了照走人,谁真在这儿过夜?”
陈默转过身,从抽屉取出销售台账,翻开最近一页。“上个月卖出去一百零七个笔筒,七成买家留言说‘想去看看实物是怎么做的’。”他抬眼,“信任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咱们的笔筒能卖出去,是因为每一只都有编号,有出处。现在,该让人看看这间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
王德发没吭声,低头翻起自己的账本。
赵铁柱这时候撞开门,军绿色胶鞋踩得地板响。“我刚在工地上问了一圈,水泥班五个兄弟都说愿意轮夜班!只要能早点让客人住进来!”他掏出手机晃了晃,“我把照片发我们建筑队大群了,好几个在外省干活的工友都转了,还有人让我代他们预订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