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文创产品的线下体验.文化传承

清晨的钟刚敲过六下,陈默还坐在门厅的竹椅上。昨夜他没走,笔记本摊在腿上。指尖压着最后一页写完的“全部准备就绪”。天从窗缝里爬进来, 照在前台那块木板上,榫卯接缝处泛着浅黄的光泽。

他起身,把本子的翻到新的一页,写下,“文化体验日志,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第一客人,七点到。”

门外传来脚步声,轻一阵重一阵。两对夫妻带着孩子走进来,背包上挂着相机,神情有些拘谨。他们站在大厅中央,目光扫过墙上的手绘导览图,却没往东侧角落摆放木料和工具的小区域多看一眼。

陈默走过去,从抽屉里取出几张卡片,递到其中一个女孩手中:“今天第一位动手做东西的客人,送一杯野菊茶。”

女孩低头看卡片,上面画着一个笔筒的轮廓,写着“试试拼一个带走”,她抬头问:“这是手工课?”

“算是。”陈默笑了笑,“用咱们村老匠人传下来的手法,不用钉子,不用胶。”

人群犹豫了一下,没人上前,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有人直接走向客房登记台。

林晓棠从后院进来,白大褂口袋鼓着,发卡歪在耳侧。他没说话,走到体验区前,拿起一个半成品笔筒,轻轻一掰,结构散开成几块带凸起和凹槽的木片。

“这叫榫卯。”她声音不高,但足够清晰,“一根木头的头插进另一根的肚子,严丝合缝,风吹不散。”她一边说,一边将部件重新拼合,最后一推,咔的一声锁紧。“我外公临走前,教我的最后一课就是这个。他说,房子能塌,只要梁还在,就能撑住。”

有人停下脚步。那位母亲牵着小女孩走近了些。

“真的不用胶?”孩子仰头问。

林晓棠蹲下来,把一块小木条递给她:“你来试试。”

小女孩接过,笨拙地往卯眼里塞,对不准,急得脸都红了。母亲想帮忙,被她甩开了手。

这时赵铁柱扛着工具箱路过,听见动静,放下箱子凑过来。她撸起袖子,露出手臂上的旧纹身,拿起鲁班尺比划着:“你看,这儿是眼,那儿是头,差一厘都不行。咱盖房也是这样,地基歪一点,楼都站不稳。”

他蹲下,扶着孩子的手慢慢校准位置:“用力推——对,就是这样!”

咔哒一声,结构闭合。小女孩跳起来:“我做好啦!”

笑声像水波一样荡开。其他游客也围了过来,有人开始挑选材料 ,有人问能不能做大一点的。

王德发拄着拐从财务公示栏那边镀过来,站在人群外看了会儿,忽然开口:“这榫头要是短两分,承力不够;长三分,费料。想当年修祠堂,老师傅靠手感是赵铁柱尺寸,一尺三寸五。错不了。”

众人安静了一瞬。有个戴眼镜的男人点头:“难怪现在少见这种手艺了。”

林晓棠趁势把几组拆解好的部件摆在桌上,按难度分级标上记号。他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套微型工具复印件——凿子、刨子、角尺,都是陈父留下的原物翻模制成。

“这些可以传给下一组人用。”她说,“每做完一个,就在墙上贴一枚木签,写上日期和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