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整,河边已聚了二十多人。陈默站在浅滩上,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顶端绑着铁钩。林晓棠带着一组人在岸上拉网筛捡漂浮物,另一组由李二狗带队,乘着改造后的竹筏驶向中游淤塞段。
河水确实变了样。靠近下游的位置,水色浑浊,岸边浮着泡沫,草叶上黏着油污。一个孩子捡起半截塑料瓶,举起来问妈妈:“这个也能换积分吗?”
“能。”林晓棠接过瓶子放进分类袋,“可回收物,一份。”
人们开始低头忙活。有人用锄头挖出立在地里的废弃农药瓶,有人把腐烂的渔网扯上岸。陈默弯腰从石缝里拽出一团缠绕的尼龙绳,指尖被划了道口子,他没管,继续往下掏。
四点半, 第一船淤泥运回岸边。李二狗跳下竹筏,裤腿湿透,脸上却没什么表情。他走到陈默面前:“那边石头缝里堵着个大箱,像是工厂丢的,要不要打开看?”
“先搬上来,别碰里面东西。”陈默说,“等县里来人鉴定。”
箱子抬上来后,众人围了一圈。锈蚀严重,锁扣早已断裂,但盖子压得很紧。陈默找来撬棍,小心撬开一角,一股酸腐味冲了出来。里面是几叠纸质文件,纸张发脆,字迹模糊,依稀能看到“原料配比”“废液处理”等字样。
“留着。”他让林晓棠拿来防水袋装好,“这可能是证据的一部分。”
天快黑时,清理告一段落。总共清出七麻袋垃圾,三件疑似工业废弃物,还有大量腐烂植物残渣。陈默让人把战利品摆在村委会门前,拍了照,贴在公告栏旁边。
傍晚六点,十多位村民自发留下开会。没有正式场地,就在晒谷场摆了几条长凳,中间支了盏充电灯。
陈默站起来,打开笔记本:“今天大家干了一天,我想说一声:谢谢。但谢完之后,咱们得想长远一点。清一次河,挡不住下次排污。要想真正守住青山村的根,得立规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顿了顿:“我提个‘青山公约’,听听大家意见。”
接着,他一条条念出来:
“一、生活污水不得直排河道,冼衣优先使用无磷产品;
二、厨余垃圾统一收集,用于堆肥还田;
三、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物按重量积分;
四、每户门前植物两棵,成活率纳入年度评比;
五、发现异常排污或破坏生态行为,及时上报村委会。”
林晓棠补充:“积分可以换种子、农具,或者优先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孩子们 参与环保劳动,也能记入‘成人档案’,将来评优参考。”
底下有人问:“要是有人不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