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时节的阳间水乡,青石板路覆着薄雪,乌篷船划过冻得发脆的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船篷上,瞬间凝成细冰。
我和灵汐带着桂渊来水乡巡查——近来镇上总有人说,夜里能看到模糊的魂影在巷口徘徊,连给新魂引路的“渡魂灯”,到了村口就会熄灭,像是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去路。
刚走进村口的“绣坊巷”,就见一位穿着蓝布棉袄的老妇坐在绣架前,手里拿着针线却迟迟不落下,她面前的绣绷上,一幅“引魂图”只绣了一半,本该泛着暖光的绣线,此刻却透着股冷意。
“是苏绣娘!”灵汐轻声说,“她祖上三代都是‘魂绣师’,绣的图案能安抚魂灵,说不定她知道村里的情况。”
我们上前打招呼,苏绣娘抬起头,眼底带着几分疲惫:
“你们是守护司的人吧?这半个月,村里的魂灵都走不了了,我绣的引魂图,针脚总在夜里自己散开,连我婆婆传下来的‘引魂针’,针尖都变暗了。”
她从抽屉里取出一根银质的细针,针尖本该泛着淡蓝魂光,此刻却蒙着一层灰雾,“是‘滞魂雾’!这雾气会缠住魂灵的脚步,让它们记不起要去的方向,再这样下去,魂灵会慢慢消散在雾里。”
灵汐将守心玉贴近引魂针,玉身瞬间泛起滞涩的光晕:
“滞魂雾藏在村里的‘魂脉桥’下,那是魂灵离开水乡的必经之路。《两界守护录》里提过‘针引魂归’之术,可具体怎么绣,却没写清楚……”话未说完,苏绣娘突然眼睛一亮,从绣坊的木柜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写着《魂绣要诀》。
“这是我婆婆留下的,”苏绣娘翻开书页,里面画着复杂的绣样,“里面说‘滞魂需用‘归魂线’,以针为引,以景为锚’。
归魂线得用‘芦花绒、晨霜露、魂蚕丝’混纺,绣的时候要对着魂脉桥的方向,每一针都得绣出村里的景致,让魂灵看到熟悉的地方,才能想起归途。”
我们立刻跟着苏绣娘准备材料。芦花绒是从村外的芦苇荡采的,晨霜露要在天亮前收集,魂蚕丝则是苏绣娘珍藏多年的老线——据说这丝线是用吸收了魂息的蚕茧纺的,能与魂灵产生共鸣。
苏绣娘将三种材料放在竹篮里,用木槌轻轻捶打,再用纺车纺成线,线刚纺好,就泛着淡淡的暖光,正是归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