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内地的工业发展水平同样有限,对于煤炭的吸纳能力不足,无法消化大同地区产出的大量煤炭资源。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同地区所产的煤炭若要寻求广阔的销售空间,运往沿海各地便成为了必然选择。
此时,平绥铁路对于大同煤矿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宛如一条生命线,承载着大同煤炭外运的重任,大同煤炭的外销完全依赖这条铁路。
可以说,谁掌控了平绥铁路,谁就握住了大同各家煤矿的命脉,能够在煤炭销售领域呼风唤雨,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当时的煤炭运输领域,平绥路的运输政策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与局限性。
它公然偏袒晋北矿务局,只负责运输该局的煤炭,却对其他各矿厂的煤炭运输设置重重障碍,严禁其通过该线路运输。
这一政策的实施,犹如一道沉重的枷锁,将保晋大同分公司牢牢束缚。大量优质煤炭只能无奈地堆积在煤厂,无法及时运往市场销售,导致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陷入了严重困境。
大同煤炭的煤质十分优良,火力持久耐用,燃烧时不仅无烟无臭,还不会产生火花,这些卓越特性使其在市场上收获了众多用户的青睐。
即便大同分公司此前与公运局订立了日销400吨煤炭的合同,可运输渠道受限,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致使这份合同始终无法履行。
正如保晋公司报告书中所写:“经营煤矿,发端在产额,尾闾在销路,而枢纽在乎运输”,铁路运输对于煤矿经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930年末,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遭受军事失利,无奈之下逃至大连。
失去了阎锡山这一强硬后盾,晋北矿务局往日那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瞬间锐减。
也正因如此,大同保晋分公司的煤炭运输限制得以解除,终于能够顺利销往外地,暂时缓解了公司的经营困境。
待阎锡山从大连重返山西后,晋北矿务局便抛出成立大同矿业公司的设想,计划将大同地区的各采矿公司以及小煤窑整合起来,推行分产合销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