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步入文庙寻仁道 静听儒音悟德心 (七)

十二哲东侧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

闵损以孝闻名,其“芦衣顺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人孝道的典范。

冉雍为人敦厚,有德行,孔子曾称赞他有“南面之才”,认为他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子贡,口才出众,善于言辞,不仅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还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为孔子及其学说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仲由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勇敢,一生追随孔子,他对孔子忠心耿耿,以其刚直的性格和勇敢的行为,在儒家弟子中独树一帜。

卜商,即子夏,擅长文学,他对《诗经》《尚书》等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在孔子去世后,他在西河讲学,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若,在孔子去世后,因其言行气质与孔子颇为相似,曾一度被弟子们视为孔子的化身,他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尤其重视道,对儒家学说的传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侧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

冉耕为人正派,德行高尚,却不幸身患恶疾,孔子对他的遭遇深感惋惜。

宰予思维敏捷,敢于质疑,虽然他曾因“昼寝”被孔子批评,但他在学术上的独立思考精神,也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冉求,多才多艺,擅长政事,他在鲁国担任官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言偃,字子游,是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他重视礼乐教化,以礼乐治理武城,使得当地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充分体现了儒家“礼治”的思想理念。

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

颛孙师,字子张,为人豁达,志向远大,他对儒家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礼制框架的束缚,于《论语·子张》中提出“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