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以前没有现成的印刷本,很多剧目都是靠老艺人口传心授,再一笔一画抄下来留存的,这些本子可都是宝贝。”暖阳点点头说。
“难怪叫‘天下第一团’呢,真是名不虚传!”梦瑶由衷称赞道。
“其实这个称号也是偶然得来的,刚好赶上了那次展演。”那位老师笑着说,“咱们雁北地区的剧种可不少,个个都有特色。”
“都有哪些呀?”梦瑶好奇地追问。
“比如罗罗腔,它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在清代乾隆年间特别兴盛。”那位老师介绍道,“这种戏是一人在前台演唱,其他人在后台帮腔,帮腔时会发出‘罗罗哟哟’的声音,所以得名‘罗罗腔’。”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梦瑶说。
“罗罗腔历史很久远,形态也保留着古老的特色,传统代表剧目有《小二姐做梦》《锦缎记》《读绒花》《龙宝寺》《描金柜》等四十多个呢。”讲解员补充道。
“还有道情艺术,历史也很悠久,”那位老师继续说,“它起源于唐代教士的道歌、道教经韵,最初是宣扬道教教义的说唱形式,后来慢慢变成了地方戏曲。清乾隆年间流传到晋北,逐渐登上了戏曲舞台。”
“哦,原来是这样,难怪叫‘道情’呢,和道教有关啊。”啸风恍然大悟。
“另外还有恒山道乐,”讲解员说,“演奏的人主要是恒山的在家道士,当地人叫他们‘北岳道乐班’。”
“北岳恒山是我国北方道教活动的圣地,宗教氛围很浓厚,北岳道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那位老师解释道,“后来它又不断吸收民间鼓吹乐、唐宋大曲、法曲的元素,才慢慢成型。唐宋以后,道乐班社演奏的音乐主要有‘赞叹’‘器乐曲’,又分为‘套曲’和‘配曲’。”
“这个我知道。”暖阳接过话头,“唢呐艺术又叫晋北鼓吹,民间叫‘鼓房’‘鼓上家’‘鼓班’,起源于元明时期北方流行的鼓吹音乐,主要用在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这些民俗活动里。晋北鼓吹音量特别大,音色高亢明亮,老远就能听见。”
讲解员点点头补充:“主要演奏《八大套》《大得胜套》这些套牌音乐,代表曲目有《将军令》《水龙吟》《百鹤宴》《大雁落》《大八门》等等,听着特别提气。”
“还有赛戏,”宇辰看着展板念道,“俗称‘赛赛’。历史上晋北地区十年九旱,人们在祈求风调雨顺、驱鬼逐疫、追斩旱魃的赛祀活动中,就出现了赛戏。赛戏剧目据传有一百多种,题材大致分两类:历史故事类像《单刀赴会》《草船借箭》《八郎归宋》《双龙会》;还有与佛、道有关的,比如《二仙传道》《天师降表》《三世修》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