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这时注意到屏幕上“湖畔生态”的板块,上面的动画展示了大同湖时期的环境:
那时的大同盆地,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凉爽,冬冷夏凉还干燥少雨。
许家窑一带“混搭风”十足:
草原上长着麻黄、蒿草,山区里稀疏分布着冷杉、云杉、雪松这些针叶树,还有榆树、柳树和各类灌木,草原、灌木、森林交错在一起,像个天然的“植物园”。
动物种类就更全了:既有野马、普氏羚羊、鹅喉羚羊这些擅长奔跑的食草动物,也有披毛犀、古棱齿象、东方剑齿象这种“大块头”;既能看到大角鹿、梅花鹿、原始牛在林间觅食,也能遇到虎、狼、野猪这些肉食动物;
天上飞着天鹅、鸵鸟,地上跑着野兔、田鼠,连湖边都有蜗牛、螺这些小生物,整个生态链特别完整,就像一个远古版的“野生动物园”。
“原来那时候有这么多动物啊!”小虎看得入了迷,“有披毛犀和剑齿象,跟恐龙一样厉害吗?”
赵导笑着摇摇头:“它们比恐龙出现得晚多啦,但也是当时的‘大块头’,许家窑人能捕猎到这些动物,说明他们的狩猎技术特别厉害!”大家听得连连点头,对许家窑人的智慧又多了几分佩服。
宇辰指着许家窑遗址的介绍板,结合之前听的讲解补充:“这个遗址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之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末或中期初的人类化石遗址,而且这些人类化石是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距今大概10万年前。1973年的时候被发现并发掘,出土了近20件人类化石、1.4万多件石制品,里面石球和刮削器的数量最多。前两天在火山群,华老和英老专门跟咱们讲过这个遗址的故事。”
大家围在展柜里的许家窑石器旁,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赵导继续讲解:“以前这里是一片浩瀚的大同湖,整个区域属于大同盆地。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古人类,后来他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恶劣,没法继续生存,就迁徙到了我们大同湖周围。当时的大同湖周边植被特别茂密,气候也适宜,很适合人类繁衍生息,所以北京人就来到了这里定居。”
“这我就有点不懂了,”陶兄皱着眉提问,“按说大同的纬度比北京高,不该比北京更冷吗?为什么北京人反而会往这边迁呢?”
赵导愣了一下,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这个问题……我还真说不太明白,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古气候细节,我了解得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