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辰听完,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真是服了,看来我之前上课太不用心了。廖老师专门讲过笔墨纸砚,我当时没好好听,现在想想真惭愧,以后得好好跟老师补补课。
观器论技:一场关于古今与中西的对话
“大家看这件西汉铜熏炉,工艺特别精巧。”赵导指着展柜中的文物,语气里满是赞叹,“炉体是半圆形,浅腹配三蹄足,上面盖着带镂空花纹的半圆盖,一侧还带个手柄,整体做得又细又小,特别精致。”
众人凑近细看,这铜熏炉的炉底向外撇出三只马蹄足,侧边的手柄设计很有意思:先向外伸出一小段,接着向上弯出一道柔和的弧线,最后水平延展成一个椭圆形握柄。炉身是穹窿造型,铜片上镂刻着各式圆弧纹样,仔细看还能辨出鸟形图案。
“这手柄看着跟我现在用的勺子把一模一样!”小雨指着那椭圆形握柄,语气里满是新奇。
“还真有点像。”小虎也跟着点头附和。
展柜旁还陈列着一件铜筒形器,底部同样立着三只与熏炉相似的蹄足。圆筒身形修长高挑,两侧各有一个穿提手环的耳扣,筒身上隐约能看到花纹,只是被锈迹覆了大半。器物配着微穹形的圆盖,盖沿向外翻出,表面也有纹饰,顶端同样有个耳扣,想来原本也装着提手环。
“古人居然能把器物做得这么圆?”晓萱盯着那规整的圆筒形器,满脸惊讶。
“除了蒸汽机之后的现代工业产物,古人其实能做出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赵导笃定地说。
“而且古人的审美更高级,清朝除外。”吃瓜博主补充道,话锋一转又添了句,“就算是蒸汽机,我们老祖宗其实也早有相应的技术基础了。”
“哦?这话怎么说?”李梅立刻追问道。
“中国古代的水排技术,还有对蒸汽原理的早期认知,都为蒸汽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吃瓜博主解释道。
“不过,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主要还是靠西方的技术积累才成型的。”一个声音突然插了进来,说话的是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但所有发明都得有前期积累才能水到渠成,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吃瓜博主提高了音量,语气带着几分不悦,“但现在时间有限,我没打算在这跟你辩论。”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这位中年男子——他站在人群里,自带一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剧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