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诗的疗愈》教你安放自己的心

我们学会专注:凝望一朵花时,世界暂时安静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数事物分散,手机的消息提示音、电脑的弹窗广告、街头的车水马龙,无时无刻不在争夺着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心浮气躁,焦虑也随之而来。

而诗歌的创作与品读,能让我们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如同冥想中的“意识收束”,将所有的杂念都抛诸脑后,只沉浸在当下的美好之中。

王安石在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为了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终才确定用“绿”。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中没有官场的纷争,没有生活的琐碎,只有那个鲜活的“绿”字,只有春风拂过江南大地的生机与活力。

他想象着春风吹过,小草发芽,柳树抽枝,江南大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在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世界也暂时安静了,他的内心只剩下纯粹的专注与喜悦。

这种专注的状态,能让我们暂时摆脱焦虑的困扰,进入“永恒当下”的心流之中。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时,所产生的一种忘我的愉悦状态。

而诗歌的创作与品读,正是进入心流状态的绝佳方式。

当你品读一首诗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诗人的笔触,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你会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所震撼,仿佛看到了文天祥在刑场上大义凛然的身影;

你会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所动容,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错过的人、错过的事;

你会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所感染,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远离了尘嚣与烦恼。

科学研究表明,高度专注的状态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能让我们感到愉悦与满足,有效缓解焦虑与压力。

而诗歌的创作与品读,正是培养专注能力的绝佳方式。

试着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自己的感受。

在阅读时,不要急于看完,而是逐字逐句地品味,感受文字的韵律、意象的美好;

在创作时,不要分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将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下来。

当你凝望一朵花、品味一句诗时,世界真的会暂时安静下来,只剩下你与眼前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