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歼-20S助力国足训练

“漂亮!”场边响起教练的喊声。

我喘着气,看向吴曦。他也在看我,脸上带着一丝困惑和兴奋,指了指自己的目镜。

我们好像…真的“共享”了同一片视野。

第二项内容:定位球防守。

这次,钱工开启了那几台白色方箱的某种功能。“模拟低强度电磁干扰,千分之一功率都不到,主要是增加点背景噪音,锻炼你们的注意力和抗干扰能力。”他解释道。

于是,在罚角球时,我的耳机里不再是纯净的提示音,而是混合着极其轻微的、仿佛收音机调频不准时的白噪音和断续的语音碎片(模拟的战场通讯干扰)。目镜上的数据流也会偶尔出现极其细微的抖动和延迟。

在这种略带“嘈杂”的信息环境下,保持专注变得异常困难。但几轮下来,我们发现自己不得不更依靠队友间的呼喊和手势,更依靠自身的预判和本能。数据变成了辅助,而不是主宰。

一次对方角球开出,耳机里干扰噪音突然变强,目镜上的落点预测箭头疯狂闪烁了几下消失了。我凭着感觉卡住身位,奋力起跳,抢先一步将球顶出禁区!

落地后,我看向场边的钱工。他对我竖了个大拇指,似乎在说:“对,就这样,人才是核心。”

---

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韦世豪发现,在模拟数据链的提示下,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盘带选择,有时能转化成更致命的助攻。因为他“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空档。

武磊发现,自己的跑位更加高效,启动时机也把握得更准,仿佛真的有人在高空为他指引方向。

颜骏凌发现,在应对点球时,目镜上提前零点几秒显示的对手助跑路线和摆腿角度的小幅预测(基于大数据模型),虽然不能保证判断对方向,但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信心。

我们甚至开发了一些“战术黑话”。比如“清理空域”代表拉开宽度,“电磁静默”代表一次不需要系统提示、完全依靠默契的突袭,“靶心”则特指对方门将最难受的射门角度。

更衣室里,讨论的话题也从游戏、八卦,变成了: “刚才你那脚直塞,目镜提示力度76%,你居然传那么轻?” “废话,我看到防守队员重心已经往那边移了,打了个反逻辑!” “干扰太强了,那次头球我完全听不清提示,纯靠猜!” “猜对了就是牛逼!”

一种全新的、难以言喻的凝聚力,在这套略显中二的“空战体系”下慢慢滋生。我们不再是十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逐渐向一个真正的、信息互通的整体演变。

---

国际友谊赛,主场迎战一支以战术纪律严明、身体对抗强悍着称的欧洲球队。

赛前热身时,对方球员就时不时瞟向场边那些还没撤走的白色设备和我们都还没摘下的战术目镜(经组委会批准,可作为运动眼镜使用),眼神里带着好奇和一丝不屑。

比赛开始后,对方立刻展开了高强度的高位逼抢和身体对抗。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很容易在这种冲击下自乱阵脚,传球失误频频。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虽然身体依旧吃亏,虽然个人技术可能还略处下风,但我们的传接球显得异常沉稳和合理。球总是在最合适的时机,传到最危险的空档。无球跑动更加积极有效,总是有人出现在接应点上。

一次防守反击,张琳芃后场断球,抬头看了一眼。

几乎同时,前场的武磊、韦世豪和我的耳机里,都响起一声轻微的提示音,目镜上显示出向前的高速推进路线。

张琳芃没有大脚解围,而是送出一记贴地长传,精准地找到中圈附近的吴曦。

吴曦背身拿球,遭遇逼抢,没有慌乱,脚后跟轻轻一磕,球分给套边插上的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的目镜视野里,一个蓝色箭头指向禁区后点。与此同时,我看到武磊已经开始向那个点迂回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