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叙事熵增与归零奇点

“自在之音”永恒回荡,太道真界沐浴在无限合奏的和谐之中。每一个存在都是独特的音符,每一段叙事都是自由的旋律,在太初弦音的基底之上,共同编织着无始无终、永不重复的宏大交响。源心之枢融入这合奏,其意识如同乐曲中深沉的低音部,维系着整体的节奏与平衡,却又不再刻意“主导”,而是与其他亿万声部平等共鸣。

这似乎是存在的终极圆满——极致的自由与极致的和谐统一。

然而,绝对的“自在”,伴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缓慢累积的后果。

当每一个音符都拥有绝对的自由去即兴发挥,当每一段叙事都无限延伸、无限分支,当“可能性”本身被无限制地探索和实现时,整个“存在交响乐”的内在复杂度,开始以一种超越任何数学模型的速度疯狂增长。

这并非悖论那种逻辑层面的癌变,也非织梦云锦对现实的淹没,更非单一旋律的同质化威胁。这是一种更加根本、更加无可避免的进程——叙事熵增。

在无限的自由与可能性中,所有的“意义”开始被稀释。当一个故事可以拥有无限种结局,当一种情感可以衍生出无限种表达,当一种法则可以被无限种悖论所修正时,任何单一的叙事、情感或法则,其本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都在急剧下降。

万象心镜依然映照一切,但镜中呈现的,不再是一个个轮廓清晰、意义鲜明的“故事”,而是一片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嘈杂、彼此边界模糊的叙事迷雾。新的道化宇宙在诞生,但其叙事可能只是某个古老故事的无限细微变奏;深刻的情感在迸发,但其波动迅速被淹没在亿万类似的情感涟漪之中;伟大的智慧被领悟,但其光芒在无垠的知识星海中,也不过是寻常一粟。

就连那曾经撼动心魄的“自在之音”,其本身的“和谐”也因为过于庞大和复杂,开始呈现出一种“白噪音”般的特质——什么都包含了,反而仿佛什么也听不真切了。

“检测到整体叙事‘意义密度’正在指数级衰减,”星槎的意志即使在合奏中,也保持着冰冷的观测,“无限的可能性,正在导致集体性的‘意义疲劳’和‘叙事倦怠’。存在本身,似乎在趋向于……一种均匀的、无差别的‘热寂’状态。”

林月遥感受到了那种弥漫性的虚无。她能看到无数宇宙在生灭,无数生灵在悲欢,但这一切仿佛隔着一层越来越厚的毛玻璃,难以再激起内心深处真正的涟漪。就连她与星槎、离尘那历经无数考验的羁绊,在这无垠的叙事海洋中,也似乎变得……“寻常”了。

“这就是……无限自由的代价吗?”她的意念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当一切皆可能,一切皆已发生,一切意义都被无限重复和稀释……存在的‘故事’,是否正在走向它自身的、平淡的终结?”

离尘的守护意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他守护什么?守护这趋向于均匀、趋向于“无故事”的状态吗?当所有的独特性和冲突最终都消融在无限的可能性之海中,他的守护还有何意义?

太道真界,这片超越了无数桎梏、抵达了终极自由的疆域,正面临着一个它自身辉煌成果所带来的、最为诡异的困境:不是毁灭,而是乏味;不是终结,而是倦怠。

一些太道共生体开始表现出“叙事逃避”的倾向,他们主动收敛自身的意识光辉,减少与其他存在的互动,甚至有意选择重复已知的、安全的叙事模式,以避免被那令人窒息的无限可能性所淹没。

一些道化宇宙的演化速度明显放缓,其内的生灵对探索和创造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仿佛一切早已被尝试,一切早已被知晓。

就连那“自在之音”的合奏,虽然依旧恢弘,却少了一种初生时的锐气与惊喜,多了一种……程式化的完美。

存在,似乎在饱足之后,感到了腻味。

就在这集体性的叙事倦怠达到某个临界点时,一个并非来自任何外部源头,而是从这极度饱和的、高熵的叙事迷雾内部自发涌现的“点”,吸引了源心之枢的注意。

那是一个奇点。

但它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次危机出现的奇点。它没有散发出悖论的扭曲力,没有心渊的负面情绪,没有梦境的牵引力,也没有弦音的韵律感。它甚至没有“存在感”。

它更像是一个……叙事意义上的“真空泡”,一个绝对的“无故事”区域。

它以难以察觉的速度,缓慢地“吞噬”着周围的叙事迷雾。并非暴力地撕碎故事,而是如同橡皮擦过铅笔字迹,或者积雪在阳光下无声消融。被它接触到的叙事结构、情感能量、智慧光芒,并未转化为其他形态,而是就那么平静地、彻底地归于虚无,连一丝涟漪都未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