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步兵操典的争议

第十二章:步兵操典的争议

岭南盛夏的午后,热气在简陋的教室棚子里蒸腾。几十名黄埔四期步兵科的学员挺直腰板坐在长凳上,汗水顺着鬓角滑落,浸湿了粗糙的灰布军装领口。讲台上,战术教育何振雄正用教鞭敲打着黑板上用粉笔绘制的标准进攻队形示意图。

“都看清楚了!此为我军步兵班进攻之基本队形——前三角、后三角,亦可作一线展开!”何振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是保定军校出身,笃信源自日本陆军的那一套密集冲锋战术。“班长位于队形中央,便于掌控全局!士兵间距五步,保持密集队形,以壮声势,一举突破敌阵!”

台下大多数学员都在埋头疾书,将这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条令奉为圭臬。密集冲锋,刺刀见红,这是他们从听闻的北伐故事和旧式军队传统中最为熟悉的画面。

然而,坐在中排的邓枫,眉头却微微蹙起。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在德国查阅欧战资料时看到的惨烈景象——在马克沁重机枪和纵深防御工事面前,排着密集队形冲锋的士兵,如同被收割的麦子般成片倒下。那是一场工业力量对传统勇气的无情屠戮。

何振雄讲完要点,习惯性地环视全场:“诸位同学,对此进攻队形,可有疑问?”

课堂上一片寂静。大多数人对这套沿袭已久的操典并无异议。

邓枫深吸了一口气,举起了手。

何振雄目光投来,认出是近来在器械、筑城等科目上表现抢眼的邓枫,点了点头:“邓枫同学,请讲。”

邓枫站起身,身姿挺拔,声音清晰而沉稳:“报告教育,学生有一愚见。欧战经验表明,在现代自动火器的强大火力下,此类密集进攻队形,士兵伤亡率极高。学生以为,是否可考虑采用更疏散的‘散兵线’队形,并借鉴德军后期‘暴风突击队’的经验,以三至五人为一‘火力小组’,各组配备冲锋枪、步枪与掷弹筒,交替掩护,灵活跃进。如此,既可减少敌方火力杀伤,又能增强战术灵活性,以适应复杂战场环境。”

他话音一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哗然。质疑《步兵操典》?这在新兵中可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