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课堂惊雷

“首先,学生认为,欲论运用,必先明其优劣。”邓枫语速平稳,条理分明,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MG08及其仿制型号之优点,教育已详述,射速快,威力大,水冷设计保障持续力。然,其固有缺陷亦十分突出,不容忽视!”

他手腕转动,粉笔在黑板上列出要点,笃笃有声:

“其一,重量过大!枪身、三脚架、冷却水,全重逾六十公斤,极度缺乏战场机动性,一旦部署,转移困难,极易成为敌军炮兵或迫击炮之固定靶标!”

“其二,环境适应性差!水冷套管在严寒易冻结,在干旱地区则水源难寻。且射击时蒸汽弥漫,白雾昭昭,无异于向敌军标示我方核心火力点之精确位置!”

“其三,后勤依赖严重!需要源源不断之冷却水与大量弹药,对辎重补给线构成巨大压力。”

他每指出一点,都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做出标记,分析客观冷静,直指痛点。何振雄脸色微变,这些缺点他当然知晓,但通常在教学中会刻意淡化,而非如此赤裸地剖析。

“基于以上致命缺陷,”邓枫话锋陡然一转,粉笔重重地点在他绘制的进攻队形图上,那代表重机枪的符号被孤零零地放在队伍最后方,“我军目前普遍沿用的、将此等利器集中后方远程压制的所谓‘马克沁’队形,存在更为严重的战术谬误!”

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此队形看似火力集中,实则将步、机枪割裂!重机枪远离冲锋之步兵,无法在敌军利用地形迫近我阵地五十米、一百米之最关键距离,提供及时、准确、猛烈之近距离火力支援!当敌军发起决死之白刃冲锋时,我后方重机枪因射界阻碍及误伤友军之虞,往往只能徒劳观战!这导致我第一线步兵,在最需要自动火力掩护之时刻,却只能以血肉之躯,依赖步枪与刺刀,独自面对敌军之弹雨与冲锋!伤亡何以不惨重?!阵地何以不失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话语,如同一串惊雷,在寂静的教室中炸响!许多来自基层、有过实战经历的学员,如罗友胜,眼神骤然爆发出强烈的共鸣,拳头不自觉地握紧,邓枫所言,正是他们亲身经历、却无人能系统言说的血淋淋的现实!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改进?!”何振雄忍不住脱口追问,他甚至暂时忘记了校长的存在。蒋介石的身体也微微前倾,目光更加专注。

邓枫深吸一口气,知道决定性的时刻来临。他手臂挥动,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有力的线条,将代表重机枪的符号,从遥远的后方,猛地前推至连、排一级的防御前沿,部署在侧翼高地或经过巧妙伪装的隐蔽火力点中。

“学生愚见,必须革新队形!将重机枪下沉!配属至连、排一级战斗单位!”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开山辟路般的决绝,“使其不再是遥不可及之支援,而是融入步兵分队之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阵地之铁拳!选择射界开阔、又能得到步兵侧翼保护之阵地,进行周密伪装与加固。战时,以其突然、猛烈之近距离火力,予敌冲锋队形以毁灭性打击,并与我步兵之步枪、轻机枪、掷弹筒,构成绵密无隙之梯次、交叉火力网,令敌寸步难行!”

他进一步阐述具体细节:“同时,针对其重量缺陷,可为机枪组加强人手,配备简易拖曳工具,并开展高强度之战场机动训练。针对水冷局限,当加紧研究气冷式替代方案之引进与自产,或于极端环境下,探索应急冷却之土法良方!”

整个教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从学员到教育,都被邓枫这番大胆、系统且极具说服力的战术构想所震撼。这不仅仅是改良,这是一次对旧有战术体系的颠覆!是将宝贵的支援火力前推,承担巨大风险以追求极致战术收益的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