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对外战略上,他并未因调查而变得畏首畏尾。相反,他利用“秋狩”演武带来的威慑效应,加紧了外交攻势。
针对大食,他采纳了玛丽公主的建议,利用商队网络,向大食控制下的波斯故地散播消息,渲染呼罗珊在唐国治理下的“安定”与“繁荣”,并暗示大唐愿意与所有“友善”的势力,包括大食帝国内部某些对奥马尔政策不满的总督,进行和平贸易。这是一种隐晦的分化策略。
对于罗马,他则抓住了君士坦斯二世既渴望援助又舍不得港口的矛盾心理。他派出的使者态度强硬,明确表示:“若无一处可供大唐舰船安全停靠、维修补给的基地,则黑海、地中海的贸易安全无从保障,大唐对罗马的商业贷款与军械支持亦将大打折扣。切尔松尼斯港,乃互利共赢之选,陛下何吝一试?”
与此同时,他加强了对吐蕃方向的防范,但并未采取激进行动,而是继续通过商路,向吐蕃内部亲唐的势力输送利益,静待其变。
李意的这些举措,稳扎稳打,既有守成,亦有进取,将西域这盘棋下得风生水起,让远在长安的李琰也挑不出太多错处。西线的僵局,似乎正在酝酿着某种突破。
东洲,唐城。
平定“黑岩部”叛乱后,刘仁轨和韩猛意识到,单纯的武力镇压和行政命令,难以根除深山老林中部落的抵触情绪。必须让他们看到归附后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且是以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韩猛与阿兰、杜环商议后,提出了一个“示范村”计划。他们选择了一个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位置适中的已归附部落“青溪部”,由唐城投入资源,帮助其大规模引种改良后的玉米和马铃薯,修建坚固的水渠和谷仓,建立由唐城医官指导、土着学徒操作的医馆,并派遣工匠指导他们制作更先进的农具和生活器具。
同时,尊重“青溪部”的传统文化,在其村寨中心,按照新式祭祀的规格,修建了一座融合唐风与土着元素的“社稷坛”,用于举行祈福仪式。
短短半年,“青溪部”的粮食产量翻了几番,族人疾病减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其村寨成为了周边山区部落羡慕的对象。许多原本观望甚至抵触的部落,纷纷主动派使者来到唐城,请求也能获得同样的帮助和指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