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这般“和平演变”,倒也省却了许多麻烦,更能专注于长远建设。
“也好…相安无事,各取所需。这上海府,总算能真正静下心来,长点骨头了。”他轻声自语。
眼前的繁荣,终究是建立在流通与贸易之上,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真正的强国根基,在于实业的兴盛,在于能自主造出劈波斩浪的巨舰、威震四方的火器!
时机已至。
他转身回到书房,铺开宣纸,略一沉吟,便提笔疾书。
这是一封呈送给嘉靖皇帝的密奏。
在奏疏中,他先是详陈了上海府近日商贸繁荣、税收稳步增长、民心渐安的喜人局面,将功劳尽归于“陛下圣德庇佑”。
旋即,笔锋一转,切入正题:
“…然,臣每观海波,常思隐患。贸易之利,终属浮财;海疆之固,实赖坚船利炮。今倭患虽靖,西夷帆影已现于远洋,若无自强之械,恐难保久安富足。上海地处江海要冲,工商渐兴,铁木匠作汇聚,正宜因势利导,筹建‘神机火药局上海分局’,专司修造、研发战船火器,以固国本,以壮军威。”
“…此举非为靡费,实乃长远之计。分局但成,可就近供应浙直水师、沿海卫所,省却千里转运之耗,速效倍蓰。更可吸纳泰西之长技,精益求精,使我大明军械,永葆锋锐。”
奏疏写毕,他用词恳切,逻辑严密,将建设军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得淋漓尽致。
但最关键的一步,在于人选。
他深知,神机火药局乃国之重器,地位特殊,非绝对可靠、且精通实务之大才不能胜任。
他脑海中掠过几个名字,最终笔尖坚定地写下了三个字——李春芳。
这位与他同科的中书舍人,外人只道他善于逢迎、文采斐然,是标准的“词臣”。
但陈恪却深知,李春芳于经济实务、组织调度方面,有着被其文名所掩盖的惊人才能与细腻心思,且为人谨慎周密,极重规矩。
由他出任上海火药局总办,既能以其清贵身份压住场面,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猜忌和阻挠,又能以其务实之才,将分局打理得井井有条,最是合适不过。
他在奏疏中极力举荐,称李春芳“器识深稳,综理密微,兼通格物之理,实为总办分局之不二人选”。
密奏以六百里加急发出。
这一次,北京的回应快得出奇。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