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医灵醒现代,墨痕深处觅薪传
一、晨光破巷,千年一觉惊都市
寅时末的江城老巷,青石板缝里还凝着昨夜的露水,巷口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却突然无风自摇,树洞里飘出两缕淡金色的雾气,落地化作两个身着素色长衫的人影 —— 灵枢肩挎竹编药篮,篮里躺着半块泛着温光的青铜符,符面刻着 “针通经络” 的篆字;素问手捧一本线装《本草》,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圣火草,草叶边缘还沾着千年未散的药香。
“这…… 是何处?” 灵枢睁开眼,眉头骤皱。眼前没有熟悉的终南山松涛,没有汴河的桨声灯影,取而代之的是直插云霄的 “铁楼”(高楼),楼身亮着五颜六色的 “光块”(霓虹灯),还有 “呜呜” 作响、飞快掠过的 “铁盒子”(汽车),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惊得他下意识护紧药篮里的青铜符。
素问伸手摸了摸老槐树的树皮,指尖传来的凉意让她瞬间清醒:“灵枢兄,你看这树的年轮,怕已过千年…… 我们沉睡竟这般久?” 她翻开《本草》,里面夹着的圣火草突然泛出淡绿,草叶指向巷口 —— 那里正有个船 “短衣短裤”(运动装)的姑娘,举着个发光的 “方块”(手机)自拍,嘴里念叨着 “老巷打卡,朋友圈发了”。
“那方块怎会发光?还能映出人影?” 素问凑过去,好奇地戳了戳手机屏幕,吓得姑娘手一抖,手机差点掉地上。“你俩穿的啥呀?拍戏呢?” 姑娘上下打量着他俩的长衫,掏出手机又要拍,灵枢赶紧拦住:“姑娘莫怪,我二人刚从…… 远方而来,不知这‘方块’是何宝物?”
姑娘噗嗤笑了:“这是智能手机,能打电话、拍照、付款,不是啥宝物!你们是刚从山里出来吧?连这都不知道?” 她指着不远处的十字路口,“你看那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还有那共享单车,扫个码就能骑 —— 现在都是科技时代啦!”
灵枢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 “铁盒子” 按 “红绿光点”(红绿灯)有序通行,行人手里都握着 “方块”,低头快步走,没人再像古时那样驻足论医、街头问诊。他摸了摸袖中的青铜符,符面突然发烫,映出一道模糊的虚影 —— 是当年终南山医宗大典上的医宗鸿蒙鼎,鼎身刻的 “墨道医魂” 四字,竟与巷尾一家 “老墨修械铺” 的招牌隐隐共鸣。
“素问妹,你看那铺子里的物件。” 灵枢拉着素问往巷尾走,修械铺的木门虚掩着,里面传出 “叮叮当当” 的敲击声,铺子里摆着各种老旧的铜器:有刻着墨家齿轮纹的药碾,有嵌着经络刻度的针灸铜人,还有个半人高的 “机关药箱”,箱面刻着 “兼爱济世” 四个篆字,竟是墨家当年为扁鹊打造的诊箱复刻版。
“这…… 是墨家的医械!” 素问伸手想去摸药箱,铺子里突然冲出个穿蓝色工装的老头,手里举着把铜锤,大喝一声:“住手!这是俺家传的宝贝,可不是给外人乱摸的!” 老头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锤柄上刻的 “墨” 字,与灵枢青铜符上的纹路如出一辙。
灵枢赶紧亮出青铜符:“老丈莫急,我二人并非歹人。此符乃墨道医魂信物,见此符如见墨翟先祖 —— 你这药箱,可是按当年墨家为扁鹊制的‘便携诊箱’复刻的?”
老头盯着青铜符,突然眼睛瞪圆,手里的铜锤 “当啷” 掉在地上:“这…… 这是‘医魂符’!俺爷爷说过,当年灵枢素问两位医灵,就带着这符传扬墨道医艺,怎么会在你手里?” 他突然扑通跪下,对着青铜符磕了三个头,“俺叫墨老栓,是墨家医械传人的最后一代,守着这铺子,就是等医魂现世的一天!”
二、墨痕寻踪,医械深处藏古脉
墨老栓把灵枢、素问请进铺子里,关上木门,从里屋搬出个樟木箱,打开箱子的瞬间,一股混合着松烟墨、艾草的香气扑面而来 —— 里面整齐码着十几件墨家医械:有能自动校准穴位的 “机关针灸仪”,有能辨药材性味的 “百草感应盘”,还有个巴掌大的 “脉诊铜轮”,轮盘上刻着八卦纹路,竟是伏羲哲医母盘的微型版。
“这些都是俺太爷爷传下来的,” 墨老栓摸着机关针灸仪,眼里满是惋惜,“以前还有人来修这些老物件,现在年轻人都信西医的‘打针输液’,没人再用这些‘老古董’了。上个月有个医院的老中医来,想借这脉诊铜轮给病人诊脉,结果被年轻医生笑话‘封建迷信’—— 你说这世道,咋就忘了老祖宗的好呢?”
素问拿起百草感应盘,放上一株刚从巷口采的薄荷,盘心立刻亮起淡蓝光芒,旁边刻的 “味辛性凉,归肺肝经” 字样清晰可见:“老丈,这盘是按墨家‘光影感应’原理做的,比现代的药材检测仪还精准,怎么会没人用?”
“精准有啥用?” 墨老栓叹了口气,“现在开中医馆,要办各种‘证’(营业执照、医师资格证),还要会用‘电脑’(电子病历系统),俺这铺子没证,只能修修老物件糊口。前阵子巷口开了家‘网红中医馆’,里面摆的都是假的铜人、假的药罐,就靠拍照打卡赚钱,真的中医术,倒没人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