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县医院后院的围栏,那株百年血梅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安梅站在树下,望着枝头隐约可见的花苞,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三年过去了,当年的疫情已成为记忆,但这棵见证了无数生命奇迹的古树,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安主任,槐医生在会议室等您。"小满敲门进来,打断了她的思绪。
"知道了,我马上过去。"安梅整理了一下白大褂,朝会议室走去。
疫情后,县医院恢复了正常运转,但安梅和槐远创建的"槐林母婴健康中心"却日益壮大。这个集传统接生技艺与现代医学于一体的机构,已成为周边地区孕产妇的首选。
会议室里,槐远正在查看一份文件。"市卫健委下个月要来评估我们的传承项目,这是申报材料,你再看看。"
安梅接过厚厚的文件夹,翻到"特色技艺"部分:"槐氏七步接生法与林氏现代助产术的融合应用"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对了,"槐远压低声音,"陈家那位老人又来了,带来了他家族更多的接生记录。"
安梅眼睛一亮:"是关于槐林两家渊源的新发现吗?"
"可能,不过他说想和你谈谈,有些私事。"
正说着,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那位白发苍苍的陈老先生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古旧的木匣。
"安医生,槐医生,打扰了。"老人礼貌地问候,"我这次来,是想告诉你们一个惊人的发现。"
安梅和槐远连忙起身相迎。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叠泛黄的纸张和几张老照片。
"这是我曾祖父的日记,他在民国时期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婆。"老人指着照片上的一位中年女性,"看,这就是槐念安前辈。"
安梅接过照片,惊讶地发现这位"陈老太"与槐念安不仅容貌相似,连那双手的姿势都如出一辙。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老人从日记本中取出一张羊皮纸,上面绘制着一幅经络图,标注着特殊的穴位,"这是我曾祖父与槐家先辈共同研究的'产道十三穴',专用于缓解产妇痛苦,促进生产。"
槐远接过羊皮纸,仔细辨认着上面的文字:"这是失传已久的'子午流注'针法在产科的应用,竟然结合了针灸和推拿手法......"
老人继续道:"我曾祖父在日记中写道,槐念安前辈不仅医术高超,更重视与产妇的心灵沟通。她说'接生不仅是医术,更是心术'。"
安梅和槐远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和思考。
"陈老先生,您能告诉我们,槐家和陈家的先辈是如何结下这段渊源的吗?"安梅轻声问道。
老人叹息一声:"听族中长辈说,清末民初,瘟疫横行,两家先辈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寻找降低产妇死亡率的方法。槐念安前辈擅长传统接生,而我曾祖父则精于草药医术。他们相遇后,决定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更安全的接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