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炼钢区,众人来到零件加工区。五台老旧车床整齐排列,另有两台由木架与齿轮拼装而成的“简易车床”正嗡嗡运转。徐小眼蹲在一台车床旁,正调试一个枪管夹具,见人来了,连忙起身敬礼。
“这里是零件加工区,”李铮介绍,“我们实行‘模块化生产’,把轻机枪拆分为枪管、机匣、扳机组、供弹机构等八大模块,每个小组专攻一个模块。这样既能减少工人学习成本,又能提升精度与效率。这台简易车床,是我们用报废的汽车发动机改装的,虽然转速不稳,但能加工出合格的轴类零件。”
王工程师走上前,拿起一根刚加工好的枪管轴,用随身携带的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眉头越皱越紧,最后忍不住惊呼:“误差仅0.05毫米!这精度,连国民党的兵工厂都未必能稳定达到!你们用的是什么夹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我们吴师傅设计的‘可调式自定心夹具’,”徐小眼自豪地说,“用弹簧和杠杆原理自动校准中心,配合总部调拨的千分尺,精度能控制在0.03到0.06毫米之间。只要原料稳定,成品率能达到92%。”
王工程师连连点头,迅速在笔记本上绘制草图,还让随行的摄影员拍下夹具结构。他感慨道:“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产理念的革命。你们把现代工业的‘标准化’与‘分工协作’,完美融入了根据地的现实条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军工智慧’。”
随后,李铮带他们参观了弹药区。陈婉儿正带领一群女工在流水线上装填掷弹筒榴弹。从弹体压制、炸药灌装、雷管封装到引信安装,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车间一角,还设有安全隔离区,专门处理哑弹与故障品。
“我们实行‘三检制度’——自检、互检、终检,”李铮解释,“每枚弹药都要经过三次检查,确保安全。目前手榴弹月产1200枚,掷弹筒榴弹1000枚,基本能满足前线一个团的作战需求。”
张教授拿起一枚手榴弹,仔细检查拉火环与引信接口,又查看炸药填充的密实度,频频点头:“结构紧凑,用料节约,安全性也考虑周全。这比我们之前配发的‘土造手雷’强太多了。”
最后是组装区。六名工人分工协作,不到一个时辰,一挺轻机枪便在他们手中完成组装。李铮拿起枪,拉动枪机,试射空膛,声音清脆利落。
“张教授,这是我们最新改进的‘太行-3型’轻机枪,”他介绍道,“采用气冷式枪管,可快速更换,射速每分钟300发,有效射程800米。我们还加装了简易两脚架,适合山地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