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使者捧着沉甸甸的黄金礼盒,站在大秦的朝堂上,目光难掩震撼。殿内的梁柱包裹着鎏金,地砖是打磨光滑的汉白玉,文武百官身着绣金蟒袍,连侍立两侧的内侍都穿着丝绸——这等奢华,比罗马帝国的元老院不知胜过多少倍。
“大秦皇帝陛下,罗马元老院愿与大秦互通货币,开设银行分行,每年向陛下献上黄金千两,只求两国永结同好,共通商路。”使者操着生硬的中原话,将礼盒高举过头顶。
李砚坐在龙椅上,指尖轻叩扶手。礼盒里的黄金在他眼中不值一提,真正有价值的是罗马使者的态度——这意味着大秦的货币与银行体系,已得到西方强国的认可,即将跨越地中海,延伸至更远的疆域。
“准。”李砚淡淡开口,“朕会派银行总掌柜随你前往罗马,指导分行建设。但有一条,罗马的分行必须使用大秦的新币结算,利率由大秦银行统一制定。”
使者虽有些犹豫,但想到大秦的丝绸、瓷器在罗马能卖出天价,终究还是躬身应道:“臣遵旨。”
此事定下,大秦的金融脉络正式向西方延伸。不出半年,罗马的亚历山大港就出现了大秦银行的身影,印有李砚头像的金币在市集上流通,与罗马金币等价兑换。波斯、印度等国见状,也纷纷效仿,请求开设分行,大秦的新币俨然成了国际贸易的通用货币。
“陛下,银行的账本快记不下了。”林文捧着几本厚厚的账簿,脸上满是兴奋,“仅罗马分行,每月就有上万两黄金的流水,丝绸、瓷器的订单排到了明年。”
李砚翻看账簿,见上面记录着“罗马:瓷器百件,换黄金五十两”“波斯:香料十车,换丝绸千匹”等条目,嘴角露出笑意。他要的不仅是财富,更是通过货币与贸易,将这些国家牢牢绑在大秦的经济体系里——当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大秦的商品,离不开大秦的货币,自然不会轻易与大秦为敌。
金融的扩张需要文化的支撑。李砚深知,光靠金币与银行,只能赢得一时的臣服,唯有文化的认同,才能让帝国的根基真正稳固。
这日,他在太学召见了所有博士,提出要编纂一部《大秦法典》,融合中原的礼法、草原的习惯法、西域的商律,让帝国境内的所有人都有法可依。
“陛下,礼法乃国之根基,岂能与蛮夷之法混为一谈?”有老儒面露不悦,坚持儒家正统。
李砚却摇了摇头:“大秦疆域万里,民族百种,若只尊中原礼法,草原、西域的百姓如何信服?法典者,当求大同存小异,既能约束行为,又能包容习俗,如此才能称得上‘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