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会议室的人都屏住呼吸。
大家都知道,费尔斯通教授从不轻易提问,一旦发问,必定直指要害。
苏想深吸一口气,在白板上写下几行公式:
“这是我从一个中国古算法中获得的灵感,结合了现代有限元理论...”
她娓娓道来,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
费尔斯通教授听着听着,脸上渐渐露出欣赏的神色
汇报结束,教授第一个鼓掌:
“精彩!东方的智慧,果然不同凡响。”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苏想在实验室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苏想在“普罗米修斯”的成就,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不断扩散。
她主导的“凤凰”项目,不仅在内部成为标杆,其一系列发表在《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顶刊上的成果,更是震动了整个美国材料科学界和相关的工业领域。
她成为了“普罗米修斯”实验室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研究员;
第一个在入职半年内就获得费尔斯通教授“前沿科学探索基金”的人;
也是第一个让实验室管理层主动为其团队申请“国家科学基金会特别通道”经费的外籍学者。
她的名字,苏想,与“颠覆性模型”、“跨尺度计算”、“材料基因”等前沿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许多美国年轻科研人员崇拜的偶像。
实验室内部甚至悄然出现了她的“学术粉丝团”,那些佩服她才华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们,会自发收集她公开的报告PPT,讨论她的最新论文。
巨大的成就,带来了巨大的关注,也带来了巨大的“诚意”。
一天,沃尔特·肖亲自来到了她的办公室,脸上带着罕见的、近乎和煦的笑容。
他将一个印有美国国徽的官方信封放在苏想的桌上。
“苏博士,这是移民局特批的杰出人才(EB-1A)绿卡预批准函。”
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鉴于你对美国国家利益和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做出的卓越贡献,所有流程都已进入最快通道。
只要你签署这份永久雇佣合同,并提交相关表格,这张绿卡,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自由与机会,就属于你了。”
绿色的卡片,象征着在这个国度永久居留和工作的权利,是无数漂泊者梦寐以求的终点。
它此刻就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苏想看着那封信,心中却没有丝毫波澜。
她知道,这既是认可,也是更高级别的笼络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