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四十万张嘴的绝境:从零开始,造兵工厂!

建设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要艰难。

最大的难题,是电力。那台缴获的柴油发电机功率太小,而且柴油是极其珍贵的战略物资,根本无法支撑长时间的生产。

“没有电,就用水!”

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一位姓秦的老教授,熬了几个通宵,眼睛熬得通红,最终提出了一个方案。

利用山洞外的溪流,制造一个简易的水轮机。

用木头和铁皮打造的巨大水轮,在溪水的冲击下缓缓转动,通过一套复杂的齿轮和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山洞里的机床上。

嘎吱,嘎吱。

当第一台车床,在水力的带动下,第一次发出沉重而有节奏的转动声时,整个山洞里,爆发出了一阵压抑的欢呼。

所有技术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像孩子一样,激动得互相拥抱,不少人的眼眶都湿了。

有了动力,接下来就是攻克技术难关。

第一个目标,是复装七九步枪弹。

战场上收集回来的弹壳,被一个个进行筛选、清洗、整形。

然后,再小心翼翼地,用自制的简易工具,重新装填底火和发射药。

这是一个精细到极点,也危险到极点的活。

发射药的配比,多一分则炸膛,少一分则射程不足。底火的装填,稍有不慎,就会当场引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因为操作失误,引爆了一颗底火,半个手掌都被炸得血肉模糊。

简单的包扎了一下,他就用另一只手,继续投入到了工作中。

失败,失败,再失败。

山洞里,日夜不分。煤油灯和火把,将每个人的脸都熏得漆黑,只露出一双布满血丝,却异常明亮的眼睛。

终于,在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秦教授亲手将一枚崭新的,还带着机油味的七九步枪弹,递到了李逍遥的手中。

“旅长,成功了。”

秦教授的声音沙哑,脸上满是疲惫,但那份自豪,却如同火焰一般,在他的眼中燃烧。

靶场上。

李逍遥亲自将这枚子弹压入一杆中正式步枪的枪膛。

举枪,瞄准,扣动扳机。

砰!

一声清脆的枪响。

远处一百五十米外的靶子,应声而倒。

“好!”

围观的李云龙和丁伟等人,齐声喝彩。

子弹复装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的士气。

紧接着,目标对准了手榴弹。

没有合格的铸铁,就将缴获来的日军炮弹壳,用钢锯,一段一段地锯开,作为手榴弹的外壳。

没有专业炸药,就自己熬制硝酸甘油,再混合木屑,制造出威力同样巨大的土制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