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寨大捷带来的喧嚣,如同退潮后的海水,在最初的沸腾过后,留下的,是一片被现实冲刷得无比清晰的沙滩。
李逍遥站在指挥部的帐篷门口,目光投向远处田埂。那些刚刚分到土地的百姓,正在士兵们的帮助下开垦着荒地。
那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却也像一根无形的绞索,勒得人喘不过气。
四十万张嘴。
这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心上。
缴获的粮食能吃一个月,两个月,之后呢?土地里的庄稼,要等到秋后才能收获。这期间的巨大缺口,如何填补?
更致命的,是那些工业品。盐、布、药品,这些维持一支军队和几十万人生存的必需品,根据地一样也造不出来。
靠缴获?那是没影的事。
靠交易?廖磊那种老狐狸,不趁机敲一笔竹杠,都算他良心发现。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只有自己手里有的,才是最牢靠的。
“不能再等了。”
转身走回帐篷,李逍遥对着正在整理文件的赵刚和萧山令开口。
声音里带着一股决断。
“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兵工厂。哪怕现在只能复装子弹,造最简单的手榴弹,也必须立刻开始!”
赵刚停下笔,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忧虑。
“老李,想法是好的。可是,我们的条件……技术人员、机器设备、原料,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
萧山令也叹了口气,这位前南京市长对工业建设的难度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是啊,旅长。工业生产,不比打仗。它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哪怕是最简陋的兵工厂,也需要稳定的电力,合格的钢材,还有一大批熟练的工人。这些,我们目前都不具备。”
走到地图前,李逍遥的手指在天堂寨周边画了一个圈。
“条件,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从南京尸山血海里都能杀出来,难道还能被这点困难给憋死?”
目光扫过两人。
“技术人员,我们有。别忘了,我们从南京撤出来的时候,带走了一批金陵兵工厂和中央大学里的技术骨干。他们现在就分散在各个后勤单位里,埋没了他们的才能。”
“机器设备,我们也有。历次战斗,我们缴获了不少鬼子的工兵设备,还有一些可以修复的机床。虽然不多,但凑一凑,总能搭起一个架子。”
“至于原料……”李逍愈的脸上勾起一丝笑容,“战场上打坏的武器,被我们炸毁的铁轨,那些都是上好的钢材。只要我们有炉子,就能把它们融了,变成我们想要的东西!”
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
很快,一批之前身份并不显眼的人,从各个部队的后勤、维修单位里被挑选了出来。
他们中有头发花白的老技师,有戴着深度眼镜的大学教授,还有一些仅仅是在兵工厂里当过学徒的年轻人。
这些人,就是根据地最宝贵的工业火种。
同时,所有能找到的机器设备,都被集中了起来。
几台破旧的机床,一台缴获来的柴油发电机,还有一些残缺不全的冲压设备。
这些在别人眼里破铜烂铁般的东西,此刻却被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运往一个绝密地点。
兵工厂的选址,经过了反复的勘察,最终定在了天堂寨后山一个极其隐蔽的天然溶洞里。
这个溶洞入口狭小,洞内却别有洞天,空间巨大,而且顶部有天然的通风口,可以排出冶炼时产生的浓烟。
洞外,还有一条从山顶流下的溪流,可以提供宝贵的水源。
李逍遥亲自带着人,将这个山洞命名为“一号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