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用途。”陈默纠正,“三把锄头,用于工地土方作业,后续归还或折损公示。”
老赵头咧嘴笑了:“你这人,死板。”
话是这么说,他走时脚步轻快。
下午,陆续有人来。有人送旧柜子,说能改民宿储物;有人搬来凉席,说是防潮垫底用得上;还有人拿来一攥老瓷碗,说是将来农家乐开张能摆台面。
仓库一角很快堆满了东西。赵铁柱路过看见, 二话不说,回家腾了间空仓房,回来吆喝了几个后生:“都给我搬。”
青壮年轮班上阵,一趟趟往新仓库运。李二狗从工地下来,看见他们在搬一箱旧电线,走过去搭了把手。
箱子沉,他蹲着挪了几步,额上冒汗,陈默看见,走过来想接,他摇摇头:“我自己来。”
箱子放到新仓地上,他直起腰,从工裤内袋掏出一张纸条:“这些线,还能用,别扔。”
陈默接过纸条, 上面列着规格和长度。他抬头:“你从哪儿弄的?”
“以前收的废品,留着没卖。”李二狗说,“现在,不用卖了。”
他说完转身就走,背影挺直。王德发在边上记台账,翻到备注页,写了一行小字:“李姓青年,无欠账。”
天快黑时,林晓棠更新了流向图,新添了几行:
旧柜→民宿储物改造
竹席→男主是材防潮层
瓷碗→未来餐饮储
她拿图钉钉好,退后一步看了看,对陈默说:“明天得加个分类标签,不然容易乱。”
陈默点头:“找人做了个架子,分门别类摆。”
话音刚落,外头传来争执声。两人走出去,看见一户人家在门口拉扯。老太太抱着个木匣子要出门,儿媳妇拦着不让。
“那是你爸留下的!” 儿媳妇喊,“不能拿去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就是想捐点有用的!”老太太声音发颤,“村里修房子,缺人手缺东西,我这点家当,放着也是放着!”
陈默走过去,没说话。王德发拄着拐上前,问:“匣子里是什么?”
“一对老瓷碗。”老太太说,“民国的,没证,但老辈人都知道。”
王德发看了看,对儿媳妇说:“不卖,不丢,登记在册。用不上,原样还;用不上,写进村史。”
儿媳妇愣住。
陈默补充:“所有人捐赠,自愿为先,可随时取回。我们只管用,不管留。”
女人咬着嘴唇,终于松了手。
当晚,台账本记到第十七项。陈默合上本子,走到仓库门口。屋里堆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都窄了。他伸手 扶了扶歪斜的竹席捆,听见外面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