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融合之痛

东洲,唐城。

丰收带来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管理难题冲淡。正如杜环所预警,内部的裂痕开始显现。

一起因争夺新开垦河滩地而引发的斗殴事件,迅速升级。数名唐人屯田兵与数十名新归附的“林鹿部”土人持械对峙,双方情绪激动,土语和唐语的咒骂声交织,若非韩猛率“团结兵”及时赶到弹压,险些酿成大规模流血冲突。

调查发现,根源在于分配不公。负责划界的唐人小吏收了较早归附的“黑石部”些许好处,将一块水草丰美的河滩地划给了他们,而后来归附的“林鹿部”只分到了贫瘠的坡地。“林鹿部”本就因晚到而心存不满,此事成了导火索。

刘仁轨闻讯震怒,当即下令彻查,将那名受贿小吏杖责一百,削职为民,发往矿场苦役。并重新丈量土地,当众宣布“授田以丁口为先,先后来后,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他采纳韩猛和阿兰的建议,从各部遴选公正之人,组成“乡老会”,参与田界纠纷的调解仲裁。

然而,此事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唐人管理者潜在的优越感与土人被压抑的不满——却非一纸命令可以消除。唐城内,唐人兵将聚居的“唐坊”与土人聚居的“蕃巷”之间,无形中多了一道隔阂。孩童之间的嬉戏打闹,有时也会因一句“蛮子”或“唐狗”的辱骂而演变成双方家长的争吵。

“融合,绝非易事。”刘仁轨对杜环感叹,“光靠利益和技术吸引还不够,需从心入手。”他加大了“蒙学”的推行力度,强制要求所有适龄唐人孩童必须学习基础土语,了解土着风俗,同时也鼓励土着孩童入学,并选拔表现优异者进入“格物院”外围学习。韩猛与阿兰更是以身作则,时常抱着幼子韩承业出现在各个部落的聚会中,展示着融合家庭的和睦。

这是一场比征服丛林更加漫长和艰难的战争,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唐城能否真正在这片新土地上扎根繁衍。

岭南以南,室利佛逝,巨港。

张岱面临的局面愈发棘手。室利佛逝国王在阿拉伯商人的游说和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下,态度愈发强硬,不仅拒绝了大唐建立固定商站的请求,甚至开始提高大唐商船的泊位费和货物税。港口内,阿拉伯商船的数量明显增多,他们带来的玻璃器、香料、宝石等货物,对大唐的丝绸瓷器形成了一定竞争。

更让张岱警惕的是,他派出的哨船发现,在巨港外海的一些岛屿背后,隐藏着不少改装过的、具备战斗能力的阿拉伯式桨帆船,其数量远超寻常海盗。显然,对方是在以商业竞争为表,以武力威慑为里,试图将大唐势力排挤出南海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