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被动等待了。”张岱召集麾下将领和随行通译、商人代表商议,“室利佛逝王摇摆不定,无非是利益使然。阿拉伯人能给的,我们也能给,而且能给得更多!他们靠的是船快货奇,我们靠的是量大质优,更有帝国信誉为盾!”
他做出了几项决定:首先,利用船队携带的丰富货品,在巨港举办一场盛大的“唐货品鉴会”,邀请室利佛逝王室、贵族和大小商人参加,以低于阿拉伯商人的价格,展示大唐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的非凡魅力,并允诺长期稳定供货。其次,通过通译和暗中接触,向室利佛逝国内不满阿拉伯商人垄断贸易的势力示好,许以合作之利。最后,命令船队保持高度戒备,所有战船处于随时可出击状态,水手轮班值守,摆出不惜一战的强硬姿态。
同时,他将南海严峻形势及阿拉伯商人可能的武力威胁,以六百里加急奏报广州和长安。他在奏报中直言:“南海之利,关乎国运。若欲掌控海权,非仅靠商船往来,需建强大水师,常驻要冲,方能慑服诸蕃,打通东西海路!”
西域,龟兹。
魏王李意在遵照父皇旨意,上缴部分财帛、低调处理与玛丽公主关系的同时,并未放慢西域经营的脚步。他深知,唯有做出更大的、不可替代的功绩,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真正拥有话语权。
他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和西方。北方,西突厥残余部落虽已臣服,但时有反复,且与吐蕃暗通款曲;西方,呼罗珊的伊嗣俟虽已归附,但其地连接大食、罗马乃至更北的草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李意以“巡边慰抚”为名,带着精悍的卫队和玛丽公主的部分商队,亲自北上,深入西突厥各部。他不再仅仅依靠武力威慑,而是带着大量的粮食、布匹、盐铁和医药,以“天可汗”赐予的名义,分发给那些生活困苦的小部落,并承诺保护他们不受大部落欺凌,同时严惩了两个与吐蕃勾结、屡次劫掠商队的大部落首领。恩威并施之下,北疆局势为之一靖。
对于呼罗珊,他则采取了更深度的整合。他奏请朝廷,正式在呼罗珊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呼罗珊镇守使”,由郭孝恪推荐的一名心腹将领担任,率五千安西精锐常驻,名为协助伊嗣俟防御大食,实则加强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同时,他鼓励玛丽公主的商队加大在呼罗珊的投资,开设工坊,兴修水利,将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逐渐纳入大唐的经济体系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这些举措,既巩固了边防,拓展了势力范围,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进一步证明了他在西域不可或缺的价值。送往长安的奏报中,他详细陈述了北疆安定和呼罗珊整合对帝国西线安全的重大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商贸税收增长,字里行间,充满了务实与自信。